灾难中,崛起民族精神新高度

发布日期:2010-04-25    浏览次数:

4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这是胡锦涛在玉树县结古镇扎西科村慰问正在清理废墟的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公安民警,充分肯定他们是抗震救灾的主力军,勉励他们出色完成各项抗震救灾任务。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新华网北京4月25日电 新华社记者陈二厚、安蓓、樊曦、何雨欣

一次灾难会带来哀恸,也会带来共度时艰的温情。

一场浩劫会生出疮痍,也会迸发强大的精神力量。

2008年5月12日,汶川。2010年4月14日,玉树。不到两年,强烈地震两次袭击中华大地。

汶川――玉树,面对同样的地动山摇,一脉相承的抗震救灾精神再次迸发力量。

玉树――汶川,面对不同的时空变换,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生长出新的高度。

高原、高寒、缺氧……再恶劣的条件也阻挡不住抢救生命的脚步。汶川废墟上闪耀的“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理念,在玉树高原上升华出更加夺目的人性光辉,诠释着一个古老民族伟大精神的时代提升

玉树,结古镇。4月16日13时48分。经过救援人员连续5个多小时的奋战,废墟中的钢筋楼板一块一块地挪去。在历经了50多个小时的黑暗与恐怖之后,13岁的藏族小姑娘次乃拥青终于被成功救出,等在一旁的妈妈喜极而泣。

北京,丰台区。4月21日10时10分。60多岁的王玉生大爷在小区里俯首默哀。“我在网上看到了次乃拥青的照片,穿一件红色的衣服。搜救人员好样的,他们没有放弃任何一个可能挽救的生命。”王大爷说。

“救人!”“不抛弃,不放弃!”……在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时,这些声音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迸发出强大的力量。

时光正慢慢抚平汶川地震留下的创伤,但深藏亿万人民心中的理念没有褪色。守望相助、尊重生命,成为全体国人的共同记忆,并在中华民族精神资源里滋养升华――

每一个生命都无比珍贵!

在山西王家岭的矿难救援现场,我们听到了这急迫而坚定的声音。

当玉树地震的灾情传来,第一时间,从党和政府发出的指令中,从全国各地传来的急切呼唤里,这些声音又成为响彻神州大地上的强音。

生命至上――玉树高原山崩地裂之时,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紧急部署,将救人摆在抗震救灾工作首要位置。

生命至上――各部门、各地区紧紧围绕救人这个第一要务迅速开展各项工作。

高原上的生死大营救,是对我们的爱心、信念、智慧的重大考验!

平均近4000米的海拔、只有平原地区六成的含氧量、上千次大大小小的余震、震后连续出现的降雪降温天气……对来自五湖四海的救援人员来说,高原上的每一个动作都要付出比平时多得多的努力。

17日中午,一只劳累的黑色搜救犬瘫倒在震中结古镇的一处废墟前,开始呕吐。“伙计,咬咬牙,咱们再上啊!”四川消防战士余浩源一拍搜救犬的背,又爬上废墟开始搜寻生还者的气息。尽管他的嘴唇已现出青紫色,尽管他知道自己和爱犬都已快接近生理极限。但“就算累瘫,也要把人救出来!”。

生命至上――再恶劣的条件,也阻挡不了抢救生命的脚步。

为了救援队伍能够顺畅进入灾区、让受伤人员能够迅速转移救助,负责道路抢险保通人员不分昼夜力保“生命通道”畅通。

来自各地的医疗救援队,在日日夜夜的守护中,多少次,他们将一个个生命从死神手中奋力夺走,多少次,将“生命的接力棒”牢牢攥在手上。

……

这是一场与死神的抗争和较量,更是一次意志力的考验和彰显。因为相信生命的宝贵和顽强,废墟下竭尽最后一丝力量的坚持,废墟外拼尽全力驰援搜救,一切皆为一个生的“可能”。

在一秒一秒的努力下,在一次一次的坚持中,生命至上的信念在救人者与被救者之间无声但却有力地传递着。在这股爱的暖流中,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得以创造。

4月16日晚,玉树州职业技术学校女生宿舍废墟里,一名女生被救出时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但是一位救援人员仍然紧紧握着她的手,希望在这个世界传递给她一种心理慰藉,让她走得更好。

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为妥善及时处理遇难人员遗体,预防灾区疫情的发生和流行,青海省制定地震遇难人员遗体处理意见,强调在处理遗体时尊重少数民族丧葬习俗,尊重死者尊严。

地震发生后的第七天,举国哀悼,山河含悲。亿万华夏儿女共同为在玉树地震中遇难的2000多位同胞送行。

让每一个生命都获得尊严,把人民的生命和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玉树高原上闪耀的人性光辉,将中华民族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实践,推向新的历史高度。

4月23日,武警某部抗震救灾人员在结古镇民主路帮助老乡扒挖财物。新华社记者刘杰摄

在一起面对灾难,在一起共克时艰。不分军民、不分僧俗、不分地域,相濡以沫的情感,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更加强大的凝聚力

广袤的中华大地,56个民族共同的家园。每一处伤痛都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牵挂。

玉树之殇,举国之痛。

“在这一困难时刻,我需要尽快赶回国内,同我国人民在一起,投入抗震救灾工作……”――获悉震情后,远在万里之外出访的胡锦涛总书记忧心如焚。

电波,把总书记动情的话语迅速传遍五湖四海,瞬间打开了全体中华儿女的情感闸门,在神州大地引起强烈的共鸣。

“我们都是汶川人!”两年前,一场强震让这句话成为全体中国人的心声。

今天,“在一起!”成为抗击玉树震灾的最强音!

果断调整出访行程的胡锦涛总书记回到国内,不顾旅途疲累,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部署抗震救灾工作。随后,又飞赴灾区。在废墟上、帐篷前、孤儿学校里,总书记亲切的慰问,温暖的叮嘱,沉着的部署,坚定了人们夺取抗震救灾胜利的信心。

――在一起抗击灾难,在一起共克时艰:党中央和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地震袭来时,结古镇禅古村党支部40多岁的女党员扎西苏毛,来不及照顾被砸断手臂的老父亲,硬是用双手挖出了邻居家的几个人,到现在手上还留着一道道伤痕。如今,在帐篷社区党支部里,佩戴着共产党员胸牌的她天天忙于群众生活安排、救灾物资发放等工作。“我这样做就是为了让老百姓知道,有困难可以找党员。”

――在一起抗击灾难,在一起共克时艰:共产党员永远是群众的“主心骨”。

“一!二!三!”在中国国际救援队救援现场,贾树志带着战友们边喊着号子,边用力搬动一块大石板。身穿红色僧袍的扎西多吉带着西钦寺的僧侣们和藏族群众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用藏语喊起了号子。两股声音汇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轰”的一声,巨大的石板被推落,救援空间被打开!

――在一起抗击灾难,在一起共克时艰:不同信仰、不同民族的同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成为无坚不摧的力量。

“救救我的孩子,救救我的孩子!”望着压在废墟下的孩子,一位藏族妇女哭成了泪人。武警玉树州支队的官兵靠手挖棍砸打开一条通道。战士谢宇一把拦住要进去救孩子的母亲,大声说:“危险,让我来!”他全然不顾落在身上的瓦砾,爬进通道抱起孩子。余震突然袭来,一块带钉的木板掉下,朝孩子的脸砸来。千钧一发之际,谢宇勾头含胸,死死地护住孩子,任凭带钉的木板重重砸在自己的后脑勺……

――在一起抗击灾难,在一起共克时艰:军民如水情谊在危难中再度彰显。

在玉树孤儿院担任义工的香港同胞黄福荣,地震中本已脱险,却又毅然折返废墟,英勇救出3名孤儿和一名教师,而自己却被余震压在了废墟之下。生时,他和玉树的各族同胞共同生活了七天;从今,他的名字将永存玉树人民的心间。

――在一起抗击灾难,在一起共克时艰: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谱写了许多催人泪下的同胞深情。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83岁的张忠泉老人,平时靠拾荒、卖饮料来维持日常生活。地震发生后,张忠泉老人却到当地慈善总会捐出一生靠拾荒挣来的10万元钱。

――在一起抗击灾难,在一起共克时艰:地震发生后,来自四面八方的捐款、捐物如同一股股暖流,源源不断地注入灾区。

你是我的兄弟姐妹!我是你的手足同胞!地震以来,受灾的你,奔来的我,记录下了多少个这样兄弟同心,手足同情的时刻。

美国《世界日报》感叹道:“一场空前的灾难,反而让中国有机会展现出汉藏一家、相濡以沫的同胞情谊,令人难忘。”

1000多年前,文成公主沿着唐蕃古道进藏,在途经的玉树县,至今耸立着一座文成公主庙,那是汉藏一家亲、民族大团结的千古见证。

当灾难震碎家园,当悲恸穿透心灵,心手相牵的兄弟情谊永远是我们的温暖,祖国母亲永远是我们的依靠,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永远是我们的动力。

震后的结古镇,一天天有了生机。民主路上,翠绿的大葱,嫩白的萝卜,新鲜的黄瓜,各种蔬菜陆续上市。正在买菜的藏族妇女吉也说:“我相信生活会重新好起来。”

这是一位灾区妇女的心愿,也是全体华夏儿女的信念。

救灾还在继续,挑战仍在眼前。但历史将见证,坚如磐石的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4月24日,来自四川内江陆军预备役防化团的官兵在废墟上消毒。新华社记者马千里摄

从汶川到玉树,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再次彰显。防震减灾机制的构建和完善,使得对灾难的应对更加有力有序有效,也为愈挫愈勇、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科学内涵

挫折,是对国家意志的考验。

磨难,是对民族精神的砥砺。

在幅员辽阔的大地上,悠久的中华文明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与灾难抗争的历史。在一次一次灾难的砥砺中,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得以生长、光大。

对中华民族来说,这又是一个特殊时刻。汶川地震创刻在心头的伤痕尚未痊愈,玉树强震再令中华母亲为之泣血。巨大的灾难,又在考验着中华民族的应对能力。

两年的时空转换,一脉相承的是党和政府科学高效统一的指挥能力,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再次凸显。

两年的时空转换,中国应对灾难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汲取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的经验,2009年5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正式施行,成为此次玉树地震救灾工作依法有序推行的重要依据。

4月14日8时整,地震发生后11分钟。中国地震局台网中心向国家和各省地震局发布震情信息。人民解放军、中国民航局空管调度中心等获知地震消息。8时19分,灾情上报党中央、国务院。并通过各种方式发给中央相关部门。

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中央第一时间下达抗震救灾指示。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随即成立。

加强抗震救灾组织领导,坚持科学抗震救灾、依法抗震救灾、合力抗震救灾,有力有序有效地抗震救灾――在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统一部署下,有力有序有效的救援体系迅速运转。

中国地震局、民政部、卫生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中央各部门的应急响应机制第一时间启动。

航空、电信、电力、石油……中央企业全力动员,为灾区救援提供“生命通道”和后勤保障。

中国“空地一体化”的救援体系迅速启动――

震后2个小时10分钟,兰州军区某独立步兵团全员出动,强行军16小时后抵达灾区。某摩步旅翻越4座海拔4500米以上的雪山达坂,连续30小时开进1500多公里到达灾区。新疆军区某陆航旅紧急从1700公里外起飞……

地震当天的13时13分,空军第一架伊尔-76运输机紧急起飞;8分钟后,第二架伊尔-76运输机紧急起飞;6分钟后,第三架伊尔-76运输机紧急起飞……

青海省也在第一时间启动重大灾情预案。地震局工作组、重大灾害紧急救援队、民政厅、武警青海总队等从不同方位向玉树挺进……

甘肃、西藏、四川、广东……来自大江南北的驰援也火速向玉树集结。

地震当晚,不眠的玉树,见证了上千被埋生命被救出!

在科学救灾的指导下,抢救生命和救助灾民同步展开,生活安置和生产恢复同步展开,疫情防治和次生灾害预防同步展开,基础设施建设和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同步展开……

时间的刻度清晰地记录着中国式救援创造的奇迹――

4月15日,通往玉树灾区主要公路基本畅通,交通运输部门全力保障物资运送;

4月16日,青海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对受灾群众进行补助;为确保救灾资金及时划拨,央行国库部门开辟国库资金汇划绿色通道;

4月17日,玉树州结古镇体育场内第一批活动板房搭建完毕,用于医疗场所;玉树孤儿学校的60多名学生和十几名老师齐唱国歌,率先复课;

4月18日,第一所抗震希望学校在结古镇正式落成;截至当天下午,灾区4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已全部完成网络恢复和临时网点营业。

4月19日16时,所有重伤员全部转移出玉树,2381名重伤员长距离转诊“零死亡”。

4月20日,结古镇街头出现地摊商店,玉树灾区已有25家商业企业、30个商业网点开始营业。

4月21日,玉树地震灾区首个方舱医院组建完成。这所具备二级甲等医院所有功能的机动医院,开始为受伤群众做手术。

经历过汶川大地震的创痛,再次面临灾难时,无论是对伤者的救治还是志愿者的帮扶,都更有效、更有序、更科学、更专业,也更理性。

由于灾区高海拔、高寒等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环境,国务院及青海省相关部门要求加强组织协调和统筹安排,提醒各地、各部门、各单位以及非紧急救援人员等暂不要自行前往灾区。得到社会各界积极理解和响应。

海外媒体评论说,玉树大地震的救援,彰显了属于地震多发地区的中国,已建立了较完善的地震监测和防震减灾体系,包括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和法律体系、快速反应能力和地震安全性评价为基础的抗震设防工作。

受伤的民族就像被强力压弯的树枝,一旦放开就会猛然反弹。从汶川到玉树,大灾大难后喷薄而出的民族大爱,几经凝结升华为应对灾难的制度建设和社会进步,为愈挫愈勇、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深刻内涵。

Baidu
sogou